您现在的位置:夏邑县 >> 夏邑县新闻 >> 姜鸿起与彭雪枫

■姜新生

  姜鸿起被彭雪枫推荐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深造,毕业后又直接安排到新四军四师《拂晓报》工作绝不是偶然。“彭雪枫往往亲自物色和延揽人才。”

有一天在纽家湾开大会,会后我帮助收桌子,见地下有几个烟屁股,又在周围寻了寻,共十几个,便偷偷捡起来。我知道报社的几个“烟鬼”(烟瘾大的)都断烟好几天了。回来后,我把烟叶和烟头倒出来,大家一抢而光,手里还有一点点烟末子,陈阵说:“倒给我吧!”这事不知怎么被彭师长知道了,没过几天,彭师长从前方来了。到了报社,大家都亲热地围过来,想听点新闻和胜利消息。“今天你们可把《拂晓报》编辑抢烟头好好写一篇稿。要用大号字标题,放在头版头条,要能感动全军。心启(姜鸿起):你可要认真刻呀!”大家听了都捂着嘴笑了,彭师长也爽朗大笑起来。(1)

  在纪念馆的一张照片上,新闻战士姜鸿起站在彭雪枫将军身边,两人之间似有某种精神力量在流转,那是默契、信任和交托……双手插兜的姜鸿起落落大方又充满文人气质,幼年的困苦没能在他身上留下烙印,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自信、阳光的年轻人。(2)

工作中,彭雪枫对姜鸿起十分器重,曾数次夸赞姜鸿起。这在一张照片中得到印证,这张照片是彭雪枫年秋天视察《拂晓报》时,与报社全体人员唯一的合影。照片中,彭雪枫和报社领导、工作人员共14人。年方20岁的姜鸿起双手插进裤兜,紧挨着站在彭雪枫右侧,其站位排序明显超出“常规”。可以看出,彭雪枫对姜鸿起这位年轻人十分厚爱。因为没有这种厚爱,他们俩是不会“并肩”站在一起的。(3)

办好报纸,需要人才,《拂晓报》创刊时,只有3名专职人员,承担着采访、编辑、通联、印刷、发行的全部工作。后来部队发展,报社人员也有所增加。彭雪枫往往亲自物色和延揽人才。李克羽在回忆文章中说,年秋天他从延安到豫皖苏边区,彭雪枫得知他是美术工作者,非常高兴,立即领他去了报社,拿起刚印好的《拂晓报》对他说:“我们的报纸要有插画,要有画刊,你是画画的,做这个工作很合适,一定能把这张小报办得更好。”后来彭雪枫还多次找李克羽谈话,鼓励他掌握用铁笔在蜡纸上作画的技能。(4)

年8月初,根据豫东特委指示,建立中共扶沟县委会,冯楚白任书记,王青峰任组织部长代理书记,王少庸、李朴人等为委员。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到扶沟协助县委举办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,魏凤楼兼校长、王少庸任教育长、李朴人任总教官、王青峰主持校务。校址设在姜师堂中学。干训班有三个大队,一个女生队,共多学员,多数是初中文化程度。

此时,姜鸿起就读于姜师堂中学并参加了扶沟抗日军政干部培训班,他是扶沟县有名的抗日骨干。王少庸和李朴人与姜鸿起彼此相遇,相互认识,相互了解,相互关心,相互依靠。每一次相遇,且行且珍惜!

年8月,彭雪枫带领秘书黄林及两名警卫人员途经西华来到扶沟,代表中共河南省委视察指导工作,并为下一步率队东征,开辟豫皖苏敌后战场作准备。当天,彭雪枫听取了党的负责人李均和县长魏凤楼的汇报。第二天,魏凤楼在县城西关柿园里召开了盛大的欢迎会。第三天,魏风楼邀请彭雪枫到姜师堂抗日干校讲学。校园内外到处张帖着由姜鸿起等书写的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”、“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"、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”、“抗战到底”的标语,抗战歌声此起彼伏,王少庸带着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彭雪枫将军到来。上午,彭将军向学员作了“抗战形势和任务”、“抗日民族战线若干问题的报告”,批判抗战中存在的错误观点,坚定了学员们抗战必胜的信心。下午的讲授中,着重阐述了毛泽东《论持久战》的战略思想,建立抗日根据地,深深地感召着干校学员,给学员们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彭雪枫授课时与同学们的互动和学生代表们的座淡会,姜鸿起的提问与发言引起彭雪枫的   我军的高级将领,大多都重视办好报纸。但是,“重视”二字不足以反映彭雪枫和《拂晓报》的关系,他是亲自动手,精心耕耘,始终把办好《拂晓报》当作分内的工作。

彭雪枫数次与报社人员一起,研究改进刻印技术。年春天,他还召开党报委员会会议,让报社人员和机关有关人员参加,专题研究刻印技术。什么品牌的铁笔、蜡纸、钢板、油墨好,铁笔的角度、刻蜡纸的力度和手腕怎样运用好等。刻印技艺通过不断探索、改进,每期报纸能印份至0份,而且即清晰又美观。

  对《拂晓报》的工作人员,彭雪枫既严格要求,又关爱有加呵护备至。年元旦,游击支队刚到鹿邑县白马驿整训,彭雪枫就让伙房炒了几个菜,宴请报社同志,对他们说:“一支笔胜过两千支毛瑟枪。希望同志们埋头苦干,做新闻职业家。”当《拂晓报》刻印有进步时,彭雪枫热情地称赞:“姜鸿起、单斐的是俊秀方体,陈阵是蝇头小楷,庄方是标准仿宋”,逐一点评与肯定。

作为《拂晓报》的创始人,彭雪枫把《拂晓报》当作一支战斗部队使用,为办好这份报纸,他呕心沥血,辛勤培育,像治军一样精心指导报社工作。美缝报纸周年、百期,他都来报社祝贺,组织大家总结经验,规划未来。他谆谆告诫拂晓报人:“不管有多困难,都要把《拂晓报》办下去,精神食粮与吃饭一样重要。”

多年来,姜鸿起与王少庸、李朴人在拂晓报社共事,同甘共苦、共创辉煌。抗日战争时期,享誉豫皖苏边区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、声震大江南北,被誉为“人民的喉舌”“战斗的武器”“叫破五更的报晓鸡”。彭雪枫认为“一支笔胜过两千支毛瑟枪”,“《拂晓报》胜过千军万马”。对于《拂晓报》,毛泽东主席早就   彭雪枫为流弹击中,以身殉国,年仅37岁。如此突然,如此年轻!姜鸿起久久沉浸在哀恸之中,挥笔写下:

《五更歌____歌唱彭雪枫》

一更里来,月儿照花台,

新四军第四师华北往东开。

打土匪,捉坏蛋,

配合游击来作战。

王全书(日伪军)带人马,

他把路来拦哪呼嗨。

二更里来,月儿往正东,

饮水思源彭雪枫,

带人马,往东征,

保卫边防的老百姓,

为国家流鲜血,

牺牲又光荣哪呼嗨。

三更里来,月儿往西南,

顽固派带人马,

他把路来拦,

小朱庄,一场战,

打了三夜并三天,

消灭了顽固派三个整团哪呼嗨。

四更里来,月儿往正西,

顽固派,带人马,

进了边区。

抢粮食,拿东西,

临走又把妇女欺。

边区的妇女们,

实在可惜哪呼嗨。

五更里来,天大明,

活捉汉奸张国荣,

永城南边打一仗,

打死的汉奸数不清,

这就是当汉奸的最后惨景哪呼嗨。

姜鸿起不仅为五更歌谱曲,还亲自教部队官兵、老百姓演唱……验证了笔者在《姜鸿起在新四军考述》中我的分析是正确的,彭雪枫将军对姜鸿起厚爱有加:推荐姜鸿起到延安抗大学习,安排姜鸿起到《拂晓报》工作,为姜鸿起更名姜心启,在彭雪枫唯一一张与《拂晓报》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的合影照片中,姜鸿起就站在彭将军身边……

《五更歌》情真意切,从《五更歌》的歌词中不难看出,姜鸿起同样深深地敬仰、爱戴彭雪枫将军。彭雪枫虽于年牺牲,年回家乡组织领导扶太西武装工作的姜鸿起却仍然思念自己的恩人,难以忘怀彭雪枫将军,教部下演唱自编的怀念彭雪枫的歌曲,用歌唱思念恩人……

更为巧合的是,年12月7日,姜鸿起烈士纪念馆名誉馆长、义务讲解员万山红告诉我,彭小枫上将为姜鸿起烈士的题词‘呕心拂晓浴血中原’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镌刻在"五彩石"上,这块巨型五彩石取材于彭雪枫将军的故乡南阳市镇平县。“镇平县”?可能吗?8日晚9点,电话向采石人朱振华社长求证,得到了肯定。笔者立即转告姜一平馆长,姜一平说:“姜鸿起烈士的汉白玉雕像的石材、雕塑厂家、雕塑工匠也出自南阳的镇平县。”这让我浮想联翩……

11日,在珠海的全国版权会议上,笔者与北京云信公司董彦韬总经理谈“五彩石碑”、“姜鸿起雕像”之缘,董总自信的讲:彭雪枫与姜鸿起此不是幂幂之中,“千里马”与“伯乐”再聚首,一定会有这一天!

注释:

(1)冯玉璞:“彭雪枫与拂晓报”,《拂晓报史回忆录》第~页。

(2)、年4月1日《周口日报》“姜鸿起:我以我血唤拂晓”。

(3)年3月17日,《周口日报》周口“红色记忆”研究传承者唐贵知:还原一段历史“复活”一群英雄。

(4)《大江南北》年第9期,“纪念彭雪枫诞辰周年”《彭雪枫的书生本色》。

姜新生于解放军报社

二零二三年正月十五日

上图:在姜鸿起诞辰周年之际,由著名雕塑家魏红岩、魏得胜义务创作,姜一平捐资铸造的姜鸿起烈士青铜雕塑,于“八一建军节”前落成。

编辑:谢小贝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hl/392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