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关于夏禹先祖的居地:黄帝族居住在中原比较遥远。禹的先祖颛顼族居住豫北。嵩山不仅山南有夏族居住,在山北也有夏族居住。
禹族活动
禹娶涂山
《史记·夏本纪》说:禹“娶涂山”。《尚书·益稷》说:禹“娶于涂山”。《史记·集解》引孔安国说:“涂山,国名。”其实并不是什么“国”,而是一个大的部族。禹娶涂山,就是说与涂山这个部族有通婚关系。关于涂山的所在地,众说不一。主张在安徽境内的有凤阳、寿春、怀远、当涂四说。主张在浙江绍兴的一说。主张在四川巴县的一说。主张在湖北江州(武昌一带)一说。各家之说古人已有评论。不过以我分析安徽之说颇近情理,《一统志》说“涂山在怀远县东南八里”是可信的。
夏禹治水的活动
据《史记·夏本纪》说:夏禹治水十三年,走遍了冀州、沇州、青州、徐州、扬州、荆州、豫州、梁州、雍州等九州大地。不过这种传说,只是说夏禹到过的地方实在是太大了,北边是从冀州开始,也就是从山西、河北出发,南边到了长江的中下游,东边到达海边,西边到达甘肃青海一带。传说中的夏禹功劳伟大极了,受到了历代人们的歌颂。
当然,这并不应该当作一件真事去理解,禹不会有那样大的神通,一个人竟跑遍了九州,治理了千百条河流。但是作为一个比较进步的部落联盟中的领袖来看,重视治理河道,防止水灾,而且领导联盟各部落治水有功,并创造了经验,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周围各个部落,对后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
夏禹先祖的居地
《史记·六国表序》说:“禹兴于西羌”,也有说:“禹生于西羌”。《竹书纪年》也说:“生禹于石纽”。据历代史地学家考证,所谓西羌和石纽均在四川的汶川县。夏禹的祖族在四川是令人怀疑的,冯汉骥在《石纽辩》一文中已经否定。夏禹的父族是鲧,《国语·周语下》称他为“崇伯鮌(与鲧同)”。《史记·夏本纪·索隐》引《连山易》说:“鲧封于崇”。
崇、嵩两字古时通用,崇地,即今河南登封的嵩山附近,说明鲧族曾在嵩山附近居住过。那么禹居阳城正是在他的祖族旧地,夏禹族强盛起来也正是在这里开始,这与《国语·周语上》说的“有夏之兴也,融降于崇山”正相吻合。禹的祖族在嵩山附近。《周书·度邑篇》说:“自洛汭延入伊汭,居易无固,其有夏之居。”洛汭,即洛水流入黄河处,伊汭,即伊水流入洛水的地方,这两个地方均在嵩山之北的巩县和偃师。
夏王朝的建都地点
夏禹之后,便由他的儿子夏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--夏朝。夏传子,家天下,从夏禹到夏桀共十四世,十七帝,据《史记·夏本纪·集解》引《汲冢纪年》说:夏代“有王与无王,用四百七十一年。”在这四百多年里,居住的中心在哪里呢?
夏启居夏邑
《古史纪年》说:“帝(启)即位于夏邑),并引《统笺》说:“郡国志颍川阳翟禹所都,盖禹始封于此,为夏伯。启即位居此,故曰夏邑。”《古史纪年》引《吴越春秋》说:“启即天子位,治国于夏。”《史记·夏本纪·正义》说:“夏者,帝禹封国号也。”并引《帝王世纪》说:“禹受封为夏伯,在豫州外方之南,今河南阳翟是也。”阳翟即今河南省的禹县。
另外,《左传》昭公四年内说:“夏启有钧台之享”。历代史地学家都认为钧台在河南省的禹县,这与夏启建都夏邑是同一地区。以上说明夏启的统治中心仍在禹县、登封一带。夏启也有迁都之举。《古史纪年》说:夏启“大响诸侯于钧台”之后,“诸侯从帝归冀都”。“冀都”,当然就是在晋南的禹的旧都了。说明夏启曾有一段时间以晋南为统治中心。
太康居斟寻
《竹书纪年》说:“太康居斟寻”。但是斟寻在哪里呢?有两种说法:第一种说法认为斟寻在山东。第二种说法,认为斟寻在河南。如果太康所居之斟寻在山东,岂有畋于千里之外的洛河流域的道理!即是畋于千里之外,又何必把自己的兄弟和母亲也带出来?既带出来,为什么又把他们留在洛汭呢?因此说山东虽有斟寻,但不是太康所居,河南的斟寻当为太康的居地。
相徙帝丘
太康失国了,他的兄弟仲康继承王位,仍然不能挽救危局,不久也死了,他的儿子相迁到帝丘。《帝王世纪》说:“夏相徙帝丘”。但是帝丘在哪里呢?《世本》说:“相徙帝丘,于周为卫。”说明帝丘在周时的卫地。因帝丘为相之旧居,所以卫迁帝丘时,成公才有康叔诉告说“相夺予享”之梦。
少康居夏邑、居栎、居原
相在帝丘居住了一段时间,后来被东夷族所灭。相的老婆怀着孕逃到山东济宁县有仍氏那里,生下了少康,少康稍长,在有仍还不能立足,遂逃奔有虞,即豫东的虞城县境。少康到有虞后,担任庖正,有虞给少康十里见方的一块田,并且给了他五百奴隶。少康以此为基地,把各地夏族的势力又汇集起来,打败了东夷族的有穷氏,史称“少康中兴”。《古史纪年》说:“夏众灭浞,奉少康归夏邑。”关于夏邑前边已经谈过,是夏启的初都,在今河南的禹县。
《路史·后记》说:少康中兴之后,“都于栎”。《左传》桓公十五年有“郑伯突入栎”的记载,杜预注“栎,郑别都也,今河南阳翟县。”阳翟,即禹县。少康在禹县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,《竹书纪年》说:“十八年迁于原”。杜预说:“沁水西北有原城,今河内轵。”河南济源县有轵城。可知“原”当在济源县境内。《史记·赵世家·正义》引《括地志》说得更具体:“故原城在怀州济源县西北二里。”
杼由原迁居老丘
少康的儿子叫杼。古本《竹书纪年》里说:“帝宁(杼)居原,自原迁老丘。”夏代的老丘,即今河南开封一带。杼居老丘之后,关于芬(槐)、荒(芒)、泄、不降、扃等五王,未见迁居记载。但是也有一些活动,如古本《竹书纪年》中说:“柏杼子征于东海及三寿,得一狐九尾。”
胤甲居西河
《史记·夏本纪》无胤甲而有孔甲,为不降子。有人考证认为胤甲即孔甲,似有矛盾。古本《竹书纪年》说:“胤甲即位,居西河。”《古史纪年》说:“帝即位居西河”。《路史·后记》说:“胤甲在位四十多岁,后居西河。”到底西河在何处?据顾颉刚《中国历史地图》的考证,认为西河在豫北安阳一带。
《古史纪年》引孙之录说:“西河,卫地,在河之西,即五观之封。”安阳,古为卫地,也正相符合。但也有人认为西河在山西蒲州一带,即今永济、虞城、安邑一带。也有人认为在陕西邰阳一带。《礼纪·檀弓》郑玄注:“西河,龙门至华阴之地。”其地在豫西。
孔甲与夏后皋居地的推测
《吕氏春秋·音初篇》中说:“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赏山,遇大风雨。”贯山为何地?《帝王世纪》以为“即东首阳山也”。乾隆时《偃师县志》说:“首阳山,一日首山,一曰苋山,在县西北二十八里。”由是可知孔甲居地不会离偃师太远,或者就在偃师一带。《集解》说:“迁于鲁县”。刘累本来在缑氏南五十五里的地方,即偃师县伊洛河以南,嵩山以北,因害怕孔甲而迁到鲁山县。可知刘累故地距孔甲居地一定不会太远。
孔甲死后,他的儿子夏后皋(也称昊)没有迁居记载,亦当居于孔甲旧地。《左传》僖公三十二年,说:“毅育二陵焉,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。”杜预注:“殽在弘农渑池县西”。这是夏后皋唯一的记载。从夏后皋墓地来分析,其居地亦不会距渑池县太远,当在豫西一带。夏后皋的儿子夏后发,其居地亦不见于记载。古本《竹书纪年》说:“后发即位,元年,诸夷宾于王门,再保庸会于上池,诸夷入舞。”“再”为国名,保庸为再国之君。“再”为南方小国,在今湖北境内。夏后发与保庸会上池,不知何地。
夏桀居地
夏后发的儿子履癸,即夏桀,他是夏朝灭亡的最后一个王子。关于他的居地,古本《竹书纪年》里说:桀“居斟寻”。斟寻,在前边已经说过,地在巩县、偃师一带。又说:“后桀伐岷山,······而弃其元妃于洛。”这个“洛”字很重要,洛地是夏桀的居地,它的地望与洛水流域是密切相关的。《史记·吴起列传》说:“夏桀之居,左河济,右泰华,伊阙在其南,羊肠在其北。”
河济,指东到郑州一带;泰华,指今陕西华山一带;羊肠在山西;伊阙即洛阳南边的龙门。《竹书纪年》里说:夏桀“十三年迁于河南”。河南即黄河之南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说:“昔伊洛竭而夏亡”。从以上介绍的情况看,夏桀居地当在豫西。另外,在夏桀时河南禹县仍属夏王朝重要的统治区。如《史记·夏本纪》说:夏桀“迺召汤而囚之夏台”。
《索隐》说:“狱名。夏曰均台。”引皇甫谧说:“地在阳翟”。夏王朝的大监狱设在禹县,就充分说明禹县不仅属于他的辖区,而且还是比较重要辖区。还有一个地方也很重要,《史记·殷本纪》说:“桀败于有娀之虚,桀奔于鸣条,夏师败绩。”有城,其地亦在蒲州。
结语
大禹治水遍及九州似不可能,如果说大禹治水所影响的地区遍及九州,倒是合乎情理的。豫北的濮阳属卫地,帝丘也正好在豫北的濮阳,古史无异议。孔甲居地一定不会距偃师太远,或者就在偃师境内。夏桀是夏王朝亡国之君,伊洛竭与夏亡联系在一起,可知夏桀居地必近伊洛。从全部夏王朝建都情况和其他主要活动来分析,他的基本辖区在河南和晋南。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wh/565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