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邑县,简称栗,古称栗邑,河南省商丘市下辖县,素有“中国孔祖之地”之称。位于河南省东部,豫、鲁、苏、皖四省结合部,东接永城、砀山县,东北与江苏省丰县接壤,西连虞城县,南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,北依山东省菏泽市单县,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横穿夏邑全境。年,夏邑全县总面积为平方公里,总人口87.75万人。是中原地区承接“长三角”、“珠三角”和“环渤海湾”三大经济圈产业转移的最佳投资城市。
夏邑是中国上古古都,华夏祖地,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。早在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这里便有人类生息繁衍,是栗陆氏建都地,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。夏邑是夏朝中期的主要都城,夏商时代属虞舜之后的虞国,秦置栗县,周朝属宋国,汉朝属梁国,北魏时称“下邑”,金末取“华夏之邑”之意,改称“夏邑”,相沿至今。
夏邑县是至圣先师孔子的祖籍、彭雪枫将军的殉国地,有孔子还乡祠、彭雪枫将军纪念馆。夏邑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、中国食用菌之乡、中国铸件出口基地、中国棉纺织名城、河南省知名纺织产业集聚区、河南省服装产业基地,同时也是著名的中国长寿之乡。初步统计,年,夏邑县生产总值(GDP).1亿元,增长9%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.2亿元,增长13.6%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3.7亿元,增长8.5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.8亿元,增长13%;固定资产投资亿元,增长13.5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,增长9.7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,增长9.4%。
夏邑县,历史古城。为何取名夏邑,民间传说不一。远在战国时期,取名下邑,因地处低洼,取其低下之意。到了金朝,女真族对沦陷区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压迫和剥削。中原大地反抗民族压迫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。传说当时下邑北是刘楼村,有个农民叫刘华夏,他看到金人对中原人民残暴的奴役和残杀,便聚众数十人揭竿而起,十日之内发展到三千余人。他们在刘华夏的带领下,杀死女真族统治者,攻克下邑县城,以下邑为据点,四出打击女真官兵。同时,为表达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,改“下邑”为“夏邑”。余年来,夏邑的名字相传至今。
公元前十七世纪,汤克夏,定鼎于亳(今商丘附近),亳仅距夏邑地百里许。根据资料,要确切指出商的行政区划是不可能的。如按五服制,夏邑地当为商的都畿之地。相传县西二十五里之桑固,是昔成汤祷雨之桑林。解放后,境内发现商城遗址较为密集,而且内涵丰富。是知在当时这里的社会生产力已有很大发展。
盘庚迁殷后,史称之为殷。其时夏邑名栗。《殷墟卜辞综述》和《卜辞通纂》两书,关于第六一九片和六O八片甲骨文所载的栗,均作了精确的考证。栗,地在今河南夏邑县。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名称。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就有文字记载的县,在全国还是屈指可数的。当时,能以栗的名称代表一个地区而载入甲骨,栗应不是一般的居民聚落,而当是一个初具城市规模的聚邑。公元前年,秦统一六国,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。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两级制,分全国为三十六郡,在夏邑地置栗、祁乡(今杨集一带)两县,均属砀郡。
秦末苛政如虎,因而于公元前年爆发了以陈胜、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。起义军往返攻战,数经夏邑地。在陈建国号张楚后,夏邑地一度隶属张楚。陈胜、吴广失败后,继之而起的有项羽、刘邦等起义军。公元前年,秦将章邯军至栗,与项梁别将朱鸡石、余樊君交战,项军败,余战死,朱鸡石逃往胡陵(今山东鱼台东南)。公元前年12月,刘邦引兵到栗,夺秦刚武候四千余人。又联合魏将皇欣、武满军合攻秦军。由于八年的战争,“民失作业,而大饥馑、凡米石五千,人相食,死者过半。”
公元前年,刘邦击败项羽,在距夏邑地二百里之定陶汜水南即皇帝位,国号曰汉,史称西汉。初年基本承袭秦制,又在西南部置建平县,治建平城(今马头寺)。栗、祁乡、建平三县皆属沛郡。后于公元前92年(征和元年)封赵敬肃王子乐为栗候,前86年(始元元年)封杜延年为建平侯。前15年(永始二年)封梁夷王子贤为祁乡侯,其封地——栗、建平、祁乡皆为侯国。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往往可以反映某一地的开发程度,夏邑地同时置三个侯国,可见当时夏邑地的开发程度是比较高的。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zl/124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