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放战争来到年,双方终于迎来了战略性的三大战役。在三大战役中,又以淮海战役最为波澜壮阔,在这场规模最为宏大的战役中,解放军伤亡最为惨重,但也歼敌数量最多,政治影响最为深远,是三大战役最为关键的一战。
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,陈老总曾说过:“淮海战役是用人民独轮车推出来的”。当时的民众是如何参与到这场史诗般的战争中的呢?他们到底做了什么?这一切,从淮海战役纪念馆就可以找到答案。
年9月,经过扩建后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投入使用并向民众开放,在这座全面反映淮海战役的展览馆中,专门开辟了两个展厅,展示的内容只有一个:支前民工。
我们从那些文物以及它们承载的记忆,可以看出当时的人民对于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。
主要领导人战前合影一根竹竿的见证
在展览馆中,有一根毫不起眼的小木棍占据着重要位置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80多个地名。说起这根小木棍的来历,那就是一段壮阔的历史。
淮海战役,国民党称“徐蚌会战”,是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,对国民党部队发起的战略性进攻。
年九月,刚刚经历济南战争的解放军决定继续南下,彻底击垮国军的防线。国军部队则以徐州为中心,部署了三个兵团的兵力,企图阻止解放军南下。
决战前,解放军部队以60万的兵力,迎战国军80万兵力,战争的浓云,笼罩在华东土地上。
山东胶东解放区,却是另一番景象,这一年,解放区迎来了土改后的第一个丰收年,农民们喜笑颜开,打算过一个丰收年。
在众多收割庄稼的农民中,有一位农民叫做唐和恩。这个唐和恩,以前是没有土地的,只能以乞讨为生,他像丐帮弟子一样,拄着一根竹竿到处要饭,解放军的到来,让他拥有了土地,翻身做了农民,依旧竹竿寸步不离,抓紧生产建设。
当年的庄稼长势良好,唐和恩笑逐颜开。不过,当他听说解放军即将发起淮海战役的时候,再也无心收割庄稼了。
他徒步从自己的家乡山东胶东地区莱东县出发,赶上了华东野战军的脚步,成为了一名支前民工。
在其后的5个月的时间内,唐和恩冒着严寒与风雪,跋涉千里,自己只吃自己吃“三红”(红高粱、红萝卜、红辣椒),将小米、白面供应解放军部队。碰到下雨的时候,唐和恩会将自己身上的雨衣取下来,盖在军粮上。
没有汽车,仅仅是依靠唐和恩等人像蚂蚁搬家一样,就为淮海战役期间的解放军送去了9.64亿斤粮食,有力地保障了淮海战役的胜利。
年1月1日,邓小平同志率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抵达河南商丘,河南商丘当时是淮海战役支前总兵站。邓小平同志来到车站。在此之前,他还担心解放军部队刚刚经历残酷的济南会战,物资粮食没有得到及时补充。
但等他来到车站一看,立即眉开眼笑,只见站台上,整齐地堆放着战争需要的各种物资,只见一座座炮弹山、炸药山、粮食山、布匹山、服装山、军鞋山,堆得满满当当,让人欣慰。为此,邓小平同志专门找来中野负责商丘支前工作的杨国宇,对他说:“搞得不坏嘛,应该给你记一功!”
到了淮海战争的第三阶段,国军部队已经弹尽粮绝,只能依靠空投来提供补给,但解放军这面,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,更多的支前民工参与到了后勤保障的队伍中,民工支前比例达到了9:1,即每名解放军背后,就有9名民工提供后勤支援。
以民工支前负担最重的鲁中南区,以第六分区为例,该区共出动49万民工。当时,该区总人口为00万,支前民工的比例达到了16%,这也意味着,除去老弱妇幼外,几乎所有青壮年男性都参与了进来,更有甚者,永城、夏邑、宿县几乎是全员参与了进来。当时,人民提出的口号是“倾家荡产,支援前线,忍受一切艰难,克服一切困苦,争取战役的胜利。”
由此可见人民在淮海战役中的参与程度,俗话说,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,解放军拥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,国军部队岂有不败之理?
群众如此信任解放军,主动前来支援,解放军部队也不能让这些人白白付出,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群众的积极性,解放军部队采取了有偿支援的策略。
刚开始的时候,解放军部队付给民工的酬劳,只是最基本的伙食,不管运多少东西,走多少路,每人一天的口粮都是斤粮食,但这已经足够激发民工的热情了。
后来,解放军调速了规则,按照新的规定是这样的:
送转伤员一人走50里,运价为0斤粮食,如用担架则为40斤;运军械、弹药及贵重的战利品,每百斤百里运费是:人力挑运为2斤粮食,驮载为2斤粮食;运送公粮、柴草,每百斤百里人力挑运为0斤粮食,驮载为2斤粮食,用各种车辆运送为18斤粮食。
事实证明,新的规定更加激发了民工的积极性,所以才会出现9个民工支持一名战士打仗的壮举。参加支前的民工,不仅可以帮助解放军,还能为一家人赚取口粮,当然是更加踊跃了。
人民母亲范大娘
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内陈列着一面旗帜,鲜红的旗面上绣着“人民的母亲”五个大字,显得熠熠生辉。这面旗帜,见证了人民母亲范大娘为革命所传出的伟大牺牲。
范大娘本姓李,她是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奎山街道牟家小庄人。19岁那年,范大娘嫁到了范家。范家非常贫穷,她与丈夫只能通过给地主家打短工维持生计,家中缺衣少穿是常有的事情。没有吃的时候,就只能到处讨饭。范大娘教导自己的孩子,宁愿饿死,也不能拿别人的一根菜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中国老百姓的日子愈发艰难,范大娘的大儿子范崇仕因为不堪忍受饥饿,偷偷参加了革命。为了不连累家里人,他没有告诉自己的亲人。
由于思儿心切,范大娘也走出家门,一边讨饭,一边寻找自己的孩子。
范大娘一路乞讨,走了几百公里的路,才打听到孩子的下落,听说他参加革命,范大娘起初还怪孩子不懂事,做起了坏人,但她了解到八路军的所作所为后,再也没有责备自己的孩子,反而开始支持他的革命工作。
几年后,范大娘亲手把自己的二儿子范崇相送入部队,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。此时,范大娘家的条件更是困难,丈夫生病,无钱医治,只能熬着。全家只能靠范大娘给人干活和到处乞讨维持生存。
不久后,范大娘的丈夫和小女儿不幸离世,范大娘呼天抢地地痛哭了几天几夜,眼睛都哭肿了。但她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,她逐渐认识到,导致自己一家遭受如此磨难的原因,不是天灾,也非人祸,而是小日本的入侵,以及国内反动派的欺压。
范大娘擦干眼泪,拾起自己讨饭的竹篮,走上了革命的道路,借着四处讨饭的机会,她往返于日军驻地,伪军驻地和根据地之前,不断将敌人的情报传送给八路军。谁也想不到,那位衣衫褴褛的讨饭老妇,是一位坚定的革命战士。
年,范大娘的二儿子范崇相在小羊圈战斗中壮烈牺牲。范大娘再次甩承受着失去至亲之人的痛苦,未等眼泪流干,继续一边讨饭,一边为八路军传送情报。
年7月,范大娘的大儿子担任滨海区渔盐工会会长,在革命区内领导渔民开展增资减租和反霸斗争。在大儿子的影响下,范大娘于6年也加入了共产党。
命运再次向范大娘举起了屠刀,大儿子范崇仕在一次开会途中遭到特务的暗杀,不幸牺牲。即便是再次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,依旧没有压垮范大娘,她已经没有眼泪可流,心中只有与敌人不共戴天的仇恨。
范大娘再次亲手把自己的三儿子范崇仁也送入了八路军队伍。除了自己的儿子,她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,唯一将天下母亲的希望,寄托于孩子们的牺牲之上。
7年,日照山字河群英大会上,滨海支前司令部、政治部和日照县评功委员会授予范大娘“人民的母亲”光荣称号。
淮海战役爆发后,解放区妇女同志在党的号召下,开展了广泛的支前工作,范大娘与其它妇女一起,承担着为前线战士加工军粮,赶做军鞋的任务。
每一针、每一线,范大娘都非常仔细,她用心地做好每一双军鞋,因为她知道,其中有一双,会穿到自己的儿子脚上。慈母手中线,游子脚底鞋,每一针都要密密缝制,既盼望着儿子的归来,又不想让儿子归来,她只想儿子能奋勇杀敌,迎来最终的胜利。
这一天,范大娘坐在太阳下赶制军鞋的时候,负责人走了过来,告诉她一个悲痛的消息:在前线的三儿子范崇仁因战负伤,没有能抢救回来。
范大娘放下手中的鞋子,看了看周围的人群,又看了看手中即将完工的鞋子,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掉了下来。周围的人担心范大娘一时想不开,都聚拢过来安慰她。
范大娘一声不吭,一边流着眼泪,一边继续手上的活路,抓紧赶制军鞋。尽管儿子已经穿不到自己亲手做的鞋子了,但他的离开不会是白白的牺牲,她是人民的母亲,还有很多个儿子冲锋在前线,拼死捍卫着这来之不易的胜利。对于孩子们的决定,范大娘只会全力支持!
伟人在他的《论持久战》中写道:“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,存在于民众之中。”解放军从诞生,到发展壮大,都没有离开人民的怀抱,才能所向披靡,战无不胜。
所谓的淮海战役,其实就是60万解放军在前线奋勇作战,他们的背后,54万支前民工从四面八方赶往战场,这其中,既有唐和恩的竹竿,也有范大娘的竹篮和双手,还有小小的手推车。
这些最简单最质朴的力量,汇集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,像是历史的车轮,拥有磅礴的力量,不断涌向江淮,越过黄河,最后碾过全中国。
当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传来,范大娘终于痛快地哭了出来,哭声中,既有痛失三个儿子的悲痛,也有终于等来胜利消息的喜悦。新中国成立后,范大娘担任了村、区的妇女干部,凡事都要走在人前,多次被评选为劳动模范。
年9月,范大娘即将走完人生的道路,在离世前,她抓住第四个儿子的手,对他说:“要教育下一代,听党的话,永远跟党走。”
文/司马观史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zl/296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