县的名称来源于封建制度向帝国制度的转变,和县对应的区域名称是国。我们每一个人要么是某某国人,要么是某某县人,县和国有的是交叉的,就是一个地方,以前可能是一个国,后来变成了一个县。在夏、商时期,分散的各部族均称为国,故有执玉帛万国之称。西周实行分封制,天子建国,诸侯立家,国家始合称为一,而诸侯也自称为国。从西周到春秋,国一直也作为都城的称呼。西汉分封诸侯王,其封邑都称为国。
灭国置县而不再封赐于有功贵族,始于秦楚,时间在春秋中期。初设的县大都位于封国之边地,远离国君所居之国都,但直属于国君。县作为一种地域型实体,不同于采邑之处在于县的内部有一套集中的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,特别是有一套征赋制度。这一方面便利了国君的集中统治,另一方面加强了边防。它是国君设置的,它的治理者是由国君任命并代表国君进行治理。县与封国的关系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。
由此看来,灭国置县比分封建国先进得多,其后这种作法在各国被普遍采用。发展到春秋后期,一些国君对在国内战争中失败的贵族采邑,收回后也不再封赐,改设为县,由国君派人直接管理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灭国置县是中国大国体制的开端和必要条件,没有她,就没有后来的一系列的大的帝国王朝。
但是县这个字,并且作为一个地方区域的名称则更早,来源于井田制。古代度量制度是小臂的长度为一尺,十尺为一丈,十丈为一引,十五引为一里。六尺为一步,步百为亩,亩百为夫,夫三为屋,屋三为井,方里而井,井九百亩。以一州方千里,九州方三千里。天下九州,王畿居中州。外八州,每州各方千里,是一百个百里,合九万里也。一百亩是一家来耕作的基本单元,为一夫,加上左右两个邻居是三家,为一屋或者一邻,三个邻在一起是九家人组成一井,正好是一个井字,不是九家人公用一口井的意思。井是九家人种九块田,共九百亩田,组成一个基本的生产单元。离乡背井,就是这个井,指的是你外出了,离开了自己家乡的田地,不是背着井到处跑。
井方一里,四井为邑,邑方二里,四邑为丘,丘方四里,四丘为甸,甸方八里,四甸为县,县方十六里,四县为都,都方三十二里,四都为方八十里,旁加十里为沟洫,则方百里为同。这里井是一里见方的小方格,同是一百里见方的大方格,州是一千里见方的超大方格。
《周礼》曰:凡治野田,夫间有遂,广深各二尺,遂上有径,以通牛马,十夫有沟,广深各四尺,沟上有畛,以通大车。百夫有洫,广深各八尺,洫上有涂,以通乘车。千夫有浍,广丈六尺、深丈四尺也,浍上有道,以容二轨。万夫有川,川上有路,以容三轨。计此万夫之地,方三十三里。《遂人注》云,十夫二邻之田,百夫一酂之田,千夫二鄙之田,万夫四县之田,遂沟洫浍皆所以通水于川也。这里我们知道古人管理田地是很注意水沟的,沟渠和道路同样重要,路和水沟的尺寸都是有标准的。不愧是大禹的后人,不像现在的城市,一旦下大雨,经常一楼捞鱼,车当船来开。
一个县大概是十六里见方的大小,比县小的是井,邑,丘,甸还有酂,鄙。酂和鄙比较小地方,所以现在口称鄙人,表示自己出身卑微,也是谦虚的意思。比县大的是都,同。酂介于邑和丘之间,鄙介于丘和甸之间。现在还有很多地名里含有这些字,大概是那时候遗留下来的,如商丘,沈丘,封丘,曹妃甸,夏邑,洛邑,成都,大同。道路和沟渠是其间的界限,又有走路,行车马,排洪和灌溉的作用。遂,径对应一夫,沟,畛对应井里,十夫,洫,涂对应酂和丘,百夫,浍,道对应鄙和甸,千夫,川,路对应都,万夫。一个都是四个县。
王畿之内,地方千里,中置国城,四面至畺各五百里,百里为一节,郊地四同,郊之外为遂,遂地十二同,甸外为稍(或者叫野),稍地二十同,稍外为牧,牧地二十八同,牧外为畺,畺地三十六同。一个同是一个方形的小方块,王城的最核心是四个同的大小,两百里见方。第二层是离核心之外百里的一个环形,有十二个同,第三层是离第二层之外的百里的一个环由二十个同,第四层二十八个同,第五层三十六个。
天子之田方千里,公侯田方百里,伯七十里,子男五十里,不能五十里者,不合于天子,附于诸侯,曰附庸。田里之广狭不合于天子者,不与王朝之聚会也。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,侯,天子之卿视伯,天子之大夫视子男,天子之元士视附庸。
天子有一千里方的土地,按级别来分封诸侯,诸公之地,封疆方五百里,其食者半。诸侯之地,封疆方四百里,其食者参之一。诸伯之地,封疆方三百里,其食者三之一。诸子之地,封疆方二百里,其食者四之一。诸男之地,封疆方百里,其食者四之一。天子身边的三公是最高的,和公侯级别诸侯一样待遇,天子身边的卿是第二等,和伯爵级别的诸侯一样待遇。天子身边的大夫是第三等,和子男级别的诸侯待遇相当。天子身边的元士分封不到五十里,依附在其他诸侯和公卿大夫身上,天子不直接封赏管理。
县是几千年保留下来的行政区名,秦汉在县的上面设了郡,后来在郡的上面又设了州。县的行政长官叫县令,郡的行政长官叫郡守,州的行政长官叫州牧。大名鼎鼎的吕布就是徐州牧。秦朝确立郡县制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,大约一千个县,中国正式的行政区划由此开始。汉朝和魏晋南北朝行政区划就由郡县两级制变成州郡县三级制。
隋朝统一北方以后,隋文帝把州郡县三级中郡的一级完全废除,使州直接管县,实行两级制。隋炀帝大量合并州县,又把州这一名称改为郡又变成郡县两级制。唐朝唐玄宗开元年间,全国分置15道采访使、观察使常驻地方,道做为地方行政区名。当时为了提高京师和陪都的地位,改其所在地为府。形成了一种道、州、县三级制。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,仿照唐代的道制,分所统辖领土为21路,路为当时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。形成了路、州、县三级管理的制度。
元代以后,地方行政区不设郡,但郡通常作为府的别称。元世祖忽必烈为了有效地控制全国,把行省变为固定的行政区,行省即行中书省,或简称为省。我们现在的“省”字就是来源于元朝。元朝行省之下一般是省、路、州、县四级或是省、路、府、州、县五级的多级复合制。明初继承元制,地方设行中书省,洪武九年,在未废除中书省的情况下,率先废除了地方行中书省,改制为承宣布政使司,在布政使司之下有府和县两级,有些地方在府和县之间还有州,所以行政区划是三级与四级的混合。清代在明制的基础上,将全国划分为18省。18省之下就是府或者相当于府的直隶州,府或直隶州之下就是县。
由此看来,县这个行政区域名称伴随着我们几千年了,几次亡国,历经劫难都坚持了下来,我们不能自我毁灭。如果把县都改没有了,那就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,到时候,祖宗不认我们,我们不知祖宗,我们还是华夏码?所以说县不能改,县太重要了,县太美妙了,县太悠久了,县和国一样重要。祈祷!!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zz/5037.html